上述數字的確觸目驚心。不過,若要將“垃圾圍城”歸結到外賣身上,恐怕免不了“標題黨”嫌疑。多項研究指出,僅僅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污染而論,外賣塑料垃圾占比并不算高,和它類似的還有快遞、衣服、家居,甚至鼠標、鍵盤、手機等各種用品。其中,每種生活方式換算成數字都不可小覷,以快遞為例,光是打包快遞年使用的膠帶總長就有3.3億卷,不可降解塑料袋約68億個。倘若擴大到所有生產、生活場景中,這些數字驚人的程度還要翻幾番,如人們通常認為污染嚴重的塑料袋只占塑料制品產量2.4%,而食品或物品包裝袋、農用薄膜等卻占到15.7%,等等。羅列出上述種種現象,是因為以外賣這種現代生活方式為切入口,可以觀察到個宏大而重要的命題,即在當今時代,塑料垃圾仍然是污染環境、破壞生態的大“元兇”。
人們想當然從2008年起實施的“限塑令”找啟示,事實證明,通過經濟手段進行源頭控制,的確可以產生果,但外賣點餐和商超購物顯然不能同構,在這模式中,消費者很難找到塑料制品的替代物,而整個外賣市場還處于爭搶用戶的發展階段,因此有意無意地繞過“限塑令”。因此,應該將注意力轉向更前的源頭控制,不斷提高塑料降解技術,通過行政手段、經濟手段擴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產量。此外,比起就地掩埋、焚燒等各種常規處理,種更先進的處理形式是回收再利用,比如廢塑料能制作隔音材料、保溫材料,甚至可以制成各種電視機殼、汽車殼等。在許多,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已經達40%以上,相比之下,我還具有不小的成長空間,對此要大力發展塑料再利用產業,還要抓住時機,下大力氣發展好垃圾分類工作。